国际名校激扬碧波:生态赛舟会在湖州燃情启幕
六月的湖州西山漾景区碧波荡漾,来自全球顶尖高校的青年学子们以舟为笔,在粼粼波光中勾勒出一幅 “体育竞技与生态文明交融” 的壮美画卷。6 月 28 日,第二届国际名校生态赛舟会暨 2025 中国名校水上运动公开赛在这里盛大启幕,吸引了哈佛大学、剑桥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等 43 支国内外高校队伍同场竞技。这场为期两天的赛事,不仅是速度与力量的较量,更是一场以水为媒的文明对话,让 “绿水青山” 的生态理念在青年群体中激荡起共鸣。
一、赛事升级:从竞技舞台到生态课堂
本届赛事在延续首届 “生态 + 体育” 特色的基础上全面升级,主办方浙江大学与湖州市吴兴区政府携手,将西山漾景区打造成 “水上运动与生态教育” 的复合空间。开幕式上,国际划联体育教育中心正式揭牌,标志着水上运动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。赛事水域内,所有龙舟均采用可降解复合材料制作,桨叶表面印有 “守护太湖” 的环保标语,每一次划动都成为向观众传递生态理念的流动课堂。
“我们特别设置了‘生态赛制’,要求参赛队伍在赛前提交一份‘水域保护方案’,内容涵盖训练期间的垃圾管理、水资源节约等细节。” 赛事组委会负责人介绍,来自剑桥大学的队伍提出的 “无人机水域监测计划”,将在赛后作为吴兴区常态化生态监管的试点项目。
二、名校竞逐:速度激情与文化碰撞
西山漾的水面上,200 米龙舟直道竞速赛成为焦点。剑桥大学龙舟队凭借精准的节奏掌控,以 0.3 秒的优势力压哈佛大学,展现了顶尖高校的竞技水平。而清华大学皮划艇队则以领先第二名 7 秒的绝对优势晋级决赛,其队员自主研发的轻量化碳纤维桨板引发热议。值得关注的是,赛事首次采用 “中外高校联队” 模式,如澳门大学与清华大学组成的 “濠江・紫荆” 队,在训练中通过手势、眼神等非语言交流达成默契,最终斩获青少年组季军。

“划桨不仅需要体力,更需要团队的‘呼吸感’。” 奥运冠军傅园慧作为特邀嘉宾体验龙舟后坦言,她所在的混合队伍虽未夺冠,但 “一条船、一条心” 的氛围让她深刻理解了水上运动的精神内核。来自哈佛大学的 Lihong Xu 则表示,桨叶划过水面的声音让她想起家乡的查尔斯河,“这种跨越文化的共鸣,正是体育最动人的地方”。
三、生态赋能:治水实践与文旅融合
赛事背后,是吴兴区近十年 “以水兴城” 的系统性工程。通过太湖溇港综合整治、杨溇活水换水等项目,当地水域面积增加 26 亩,生态河道修复 1.5 公里,入太湖水质连续 9 年维持 Ⅲ 类标准,为赛事提供了 “碧波如镜” 的天然赛场。参赛选手在训练间隙走访义皋古村时,惊喜地发现千年溇港水网至今仍在发挥灌溉作用,其 “横塘纵溇、棋盘布局” 的智慧治水理念,成为生态赛舟会最生动的注解。
KAIYUN“我们希望将赛事打造成‘流动的生态博物馆’。” 吴兴区文旅局负责人介绍,除了传统竞技项目,赛事还设置了 “溇港文化探秘” 环节:高校学子们在太湖蟹养殖基地学习生态养殖技术,在钱山漾丝绸文化遗址体验 “以水养蚕” 的古法工艺,更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用芦苇编织环保龙舟模型。这些沉浸式体验,让 “生态保护” 从口号转化为可触摸的文化记忆。
四、青年力量:从赛场竞技到全球行动
赛事期间同步举办的 “国际气候与环境治理青年论坛”,吸引了剑桥、牛津等高校的青年代表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共商对策。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 Teo Zhi Jie 展示了其团队研发的 “智能水质监测浮标”,该装置可实时预警蓝藻爆发,已在太湖部分水域试点应用。而北京大学学生提出的 “高校水域保护联盟” 倡议,更是得到 23 支参赛队伍的联名响应。
“体育是全球青年的共同语言。” 国际皮划艇联合会主席托马斯・科涅茨科表示,湖州将自然禀赋与体育教育结合的模式,为全球城市提供了 “生态赛事” 的范本。未来,国际划联计划在湖州设立亚太区水上运动培训中心,推动更多青年通过水上运动参与生态保护。
暮色中的西山漾泛起金色涟漪,参赛选手们将写满祝福的纸船放入水中。这些承载着 “绿色未来” 的小船顺流而下,最终汇入太湖 —— 这片见证过千年溇港文明的水域,正以赛舟会为契机,续写 “人水和谐” 的新篇章。正如浙江大学龙舟队队长陈文飞所说:“当我们在湖面上划出整齐的水花时,划出的不仅是速度,更是新一代对生态文明的承诺。”